最新动态

网警提醒:高考过后,这些信息必须谨慎对待!

作者:wangku 时间:2025/6/10 9:31:00

  •  近年来,高考相关的网络诈骗、谣言等事件频发,稍有不慎就可能影响考试,甚至造成财产损失。一年一度的高考即将结束,高考过后,考生和家长要警惕这几类网络安全风险。

      一、个人信息保护

      准考证、身份证切勿随意晒

      不要在社交平台晒准考证、身份证、考生号等信息,即使打了马赛克也可能被技术手段还原。

      警惕“高考大数据”钓鱼网站

      非官方渠道的“高考志愿预测”“分数线查询”等链接,可能窃取考生信息或植入恶意程序。

      正确做法:通过省教育考试院官网、学校官方渠道查询信息,避免点击陌生链接、扫描陌生二维码。

      二、防范电信网络诈骗

      高考期间,诈骗分子常冒充“教育局”“高校招生办”等身份实施诈骗,常见套路包括:

      骗局1:“内部指标/补录名额”

      诈骗分子伪造“教育部红头文件”,声称有所谓的“内部录取名额”,要求支付“保证金”,诈骗钱财。

      真相:高考招生严格执行公开政策,不存在“内部指标”!

      骗局2:“奖学金提前发放”

      诈骗分子会冒充学校工作人员,以“发放助学金”为由,借邮件、短信等方式要求提供银行卡信息或支付手续费。

      真相:奖学金由学校官方渠道发放,不会索要手续费!

      骗局3:“大数据志愿填报VIP服务”

      诈骗分子声称可以收费提供“精准志愿推荐”,实际是骗钱后拉黑。

      真相:志愿填报应参考官方发布的指南,警惕高价“保过”服务!

      三、诚信考试,远离作弊陷阱

      警惕“高科技作弊”骗局

      诈骗套路:不法分子通过社交平台、小广告等渠道兜售所谓的“作弊神器”,声称能帮助考生“轻松通过考试”。

      真相:这些设备要么是骗钱工具,诈骗分子收款后消失,要么是违法器材,进入考场时即被抓,考场全程监控+信号屏蔽,任何作弊行为都难逃监管,不要心存侥幸。

      高考作弊的法律后果:

      根据《刑法》第284条,组织考试作弊最高可判7年有期徒刑!

      四、考后志愿填报阶段

      严防志愿被篡改

      账号安全:绑定手机+开启短信验证,避免使用简单密码(如“123456”)。

      安全操作:填报后立即退出系统,并清除浏览器缓存。

      识别“野鸡大学”

      部分虚假学校仿冒正规高校名称,骗取学费。

      查询方式:通过教育部平台核实学校代码。

      五、心理健康和网络谣言

      警惕“考题泄露”“阅卷黑幕”等谣言

      高考前后,社交平台常出现“泄题”“改分”等虚假信息,目的是制造焦虑或传播病毒链接。

      网警建议:不轻信、不转发,发现谣言及时举报。

      家长群里的“政策文件”可能是木马

      诈骗分子伪造“高考改革政策.pdf”“最新录取规则.exe”等文件,实则为病毒程序。

      网警建议:只接收学校/官方渠道发布的通知,陌生文件勿随意下载!

     

      高考是人生重要时刻,安全无小事!请考生和家长:

    保护个人信息,不随意泄露准考证、身份证号。

    警惕陌生电话、链接,所有信息以官方渠道为准。

    志愿填报时做好账号防护,防止被恶意篡改。

    遇到可疑情况,立即报警。

版权所有 © 北京网库英才教育科技有限公司

地址:北京市东城区胜古中路1号蓝宝商务大厦402

    电话:010-80788512 ICP备案号:京ICP备12024748号 技术支持:中国网库